(海思系統工程部供稿)
二十一世紀中葉的某一天,你倚靠在家中的智能沙發上用智能手機上網時,屏幕上彈出對話框,提醒你家中的光伏儲電裝置已經充滿了電量,隨著你的纖纖玉指輕輕滑動,多余的貴府多余的電量便注入附近的充電樁,鈔票自動匯入你的支付寶,而途經的耗盡電量的電動汽車可以即時充電,繼續它們的旅程。海思專家們經常這樣設想著這樣、那樣的場景。在普通人的眼里,這樣的神奇只可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,但深諳控制網絡技術與智能化發展的海思人深知,隨著物聯網與建筑能效管理的多樣化發展,即便是更神奇的場景也完全可能成為現實。智能時代,我們將可以把每個人能源消耗、碳排放指標和生活需求整合成數字化坐標,使各種需求能夠被匯編起來,引導最有效的生產供給以將能源以最高效的方式被運用。
這是否足夠誘人?面對如此巨大的產業價值,已有多家國際互聯網巨頭給予了密切關注。Apple公司已經著手在做電動汽車iCar;谷歌也不愿屈居人下,迅速收購Makani Power,開始研發高空風箏式發電機,極具想象力;傳統產業巨頭也在尋求轉型,將物聯網、云計算結合起來進行能效管理。智能時代,已不同于過去單純的節能產品售賣,未來新的能效管理將帶來令人神奇的演化。當下社會,普通人對能效管理的認知是一個離自己比較遙遠的名詞。海思專家們明白,只有大型辦公建筑、工業企業以及社會管理機構才會關注能效管理。未來,能效將與個人和企業緊密相連。個人既是能源的消費者,也是能源的生產者。節約能源可為個人帶來直接的收入,這是不是相當有誘惑力?
事實上,現在國際上已經有些地區或企業行動起來了。德國的萊茵魯爾區正在嘗試E-DeMa的項目,在魯爾區建立了一個智能互聯的分布式能源社區,在這個社區中,家庭在消費能源的同時,可以利用自家的微型分布式能源電站生產電力,而生產的電力可以在社區內進行銷售。能源產業的這種新的變化,促使能效管理企業從終端消費者的角度來理解需求,其核心是能效管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——物聯網將個人和能源的信息孤島打破,人和物、物和物之間通過傳感器互聯互通,產生海量的數據。海思人清楚地知道,數字化轉型將使能效管理企業通過智能化系統集成,把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,以達到對能源消耗的節約與利用最大化。
我們來看看傳統工業企業又將如何應對新的能效管理。以施耐德公司的住宅電力解決方案為例,燈的光線亮度可以根據自然照度自動適應室內的環境;電動百葉窗自動調節角度來分散光線;空調配合窗戶照進光線來以最低能耗調節室內溫度;從電器到家居,各個部分通過各種傳感器數據建立起非凡的連接、聯動,實現自動化能效管理。據相關數據統計,這項方案為每個普通的家庭節省了高達35%的電力開支。當然,海思專家也提醒人們,在國內,我們也要防止供電企業找借口提升電價,把我們辛苦節約的用電成本給吞噬了。
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實現了普及用戶的定制化,而物聯網時代的萬物互聯,共同把能效管理推向了定制化時代。在過去單純售賣產品的基礎上,新型能效管理企業將云服務、物聯網等技術融合。從企業的能源消費模式、能耗設備和軟件管理平臺的搭配以及運營方向著手,將面對的問題綜合考量,針對不同企業的問題定制不同的能效管理解決方案,實現能效的提升。以智能建筑為例,建筑能耗占據了全球能源消耗的41%,老舊的樓房面對著電路老化電力浪費的問題;互聯網辦公樓對數據傳輸的要求則更為嚴格;行政為主的白領辦公樓則對室內環境、制冷供熱有著更高的訴求。海思專家們認為,這些不同的建筑就需要各自有針對性的能效管理解決方案,也就是定制化的能效管理方案。